愛智圖書 教學一點通 / 智慧鳥主題教學區 / 好忙的醫院
中班
好忙的醫院
好忙的醫院
感謝高雄市牛頓幼稚園 教學分享 牛頓幼稚園在教學上除了發展精緻、深度的主題教學, 還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將資訊科技融入主題中,堪稱 南臺灣私立幼稚園中的教學特色。

回教學分享列表
中班
好忙的醫院
感謝高雄市牛頓幼稚園 教學分享 牛頓幼稚園在教學上除了發展精緻、深度的主題教學, 還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將資訊科技融入主題中,堪稱 南臺灣私立幼稚園中的教學特色。

回教學分享列表
主題介紹
學齡前的幼兒,常因氣溫變化大或抵抗力差時,出現感冒、拉肚子的情形,因此,上醫院看病,對幼兒來說是不陌生的經驗,對於醫生、護士的工作也有粗淺的概念。但由於「醫生」的身份及醫院內冷硬、尖銳的醫療設備,往往讓幼兒心理上感覺緊張,加上生病的孩子身體和情緒都處於不舒服的狀態,因此,看醫生成為多數幼兒的心理障礙。 在本月的主題活動中,可以透過參觀活動與經驗的分享,帶領幼兒認識醫院的設施,讓幼兒了解醫院的功能及醫護人員的工作,知道這些工作者是如何的為大家的身體健康做付出,並讓幼兒透過醫護人員的扮演,體認醫院的醫護人員是如何在為我們身體的健康做把關及他們的辛勞,藉此培養幼兒感恩他人的情操。在學習活動中也希望把健康概念融入每個家庭中,讓運動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使每個人都能擁有強健的體魄。    另外,在主題活動中讓幼兒認識感冒的症狀,學習照顧自己的方法,並透過課程培養幼兒懂得關懷別人,並建立面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接著從「看醫生」中學習看病的流程,認識醫院的診療器材,了解相關人員的工作,進而觀察醫生的種類,如牙醫、獸醫、小兒科、骨科、皮膚科等。


主題緣起
扮演醫生、護士是許多大人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彩色筆變成一支針筒,一把尺變成溫度計,爸爸的大襯衫也變成了醫師袍,因為扮演過程很好玩,孩子於是立志長大了要當醫生、護士。中班主題「好忙的醫院‧Ouch! It Hurts!」開始之初,老師藉由餵孩子吃藥的事件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會生病?」「生病了怎麼辦?」讓孩子從舊經驗中連結到主題的概念。老師再從一位孩子腳燙傷的事件中,讓孩子分享受傷和看病的經過,並和孩子討論:「醫院裡有什麼?」帶領孩子認識醫院的設備後,師生一起布置醫院的情境。隨著老師安排多元的焦點活動後,孩子新經驗增加了,醫院裡的科別和醫療器材也越來越豐富了。 由於孩子沒有扮演的經驗,因此老師也加入扮演遊戲的行列,擔任掛號小姐、病人和志工的角色,提供好的遊戲行為與技巧,讓幼兒有觀察、學習的機會。透過醫院的扮演遊戲,孩子對醫生、護士的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與體驗,也漸漸解除對看病這件事的恐懼感。透過對醫院志工的工作觀察與扮演,培養孩子的感恩的心,讓孩子除了關心自己,也建立服務人群的觀念。


課程前準備
(1)學習目標
˙認識醫生護士的工作內容。
˙了解醫院內不同的科別。
˙建立正確的就醫及用藥觀念。

(2)資源
˙各種與主題相關的書籍、影片、CD、圖卡或醫生護士的扮演道具。
˙如果家中有親友或認識的人是醫生或護理人員請與老師聯繫,可安排到教室做示範解說或作
為參觀的地點。

(3)書籍
˙大野狼診所、誰掉了一顆乳牙(愛智圖書)
˙我要當醫生(大采文化)
˙哈啾是什麼?跟身體打電話(人類文化)
˙我、大家來大便、小狗出生了、鼻孔的故事、血的故事、著涼、阿吉的眼鏡、牙齒的故事、
骨頭、我的小小急救手冊、我希望我也生病(漢聲)
˙身體、小意外、(理科)
˙第一次拔牙、感冒的日子、愛吃水果的牛(信誼)
˙感冒快快好(牛頓)
˙哈啾!哈啾!(童馨圓)
˙好痛受傷了(東西圖畫)
˙我們來洗手(三之三)
˙我為什麼要上醫院、我不是髒小孩(遠流)

(4)戶外教學的地點
學校附近的牙科診所


情境布置
◎主題區老師和家長一起收集的醫療用品,布置在教室走廊的主題桌上,主題桌上的物品分類、標示很清楚,並提供機會讓幼兒觀察與操作,透過這樣的情境安排,孩子對於醫療用品有了較廣泛的概念。
除了醫療用品,人體器官模型、掛圖及各類疾病的衛教文宣,能讓幼兒了解診所或醫院的功能。
孩子運用人體器官模型和掛圖的操作,認識自己的身體。
有古早味的「中醫院」情境布置,有草藥、藥酒、研缽等中藥店的相關用品,很有特色唷!。
為了讓班級的醫院能夠吸引孩子,老師和孩子一起布置醫院的門窗,有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人物,顏色非常鮮艷、美麗喔!
中A班教室打破學習區的限制,整個教室的學習區變成診所的各個診間,從空間規劃圖,即可了解診所內的空間分佈。


主題發展歷程
教室中,師生若有一個共同、有意義的目標,會使得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意願更強烈。老師觀察孩子的舊經驗與能力後,安排不同類型的活動,除了引導孩子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最重要的是支持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自主學習的機會,在過程中,老師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是引導者也是參與者,是觀察者也是鼓勵者,是示範者也是合作者,讓自己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夥伴。到診所或醫院看病是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透過親、師、生互動,孩子更能將這個議題,做深入、完整的研究與探討。
午餐後餵孩子吃藥,是幼稚園老師的保育工作項目之一。主題開始之初,老師藉由吃藥的事件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會生病?」孩子七嘴八舌的分享自己的經驗。
佩儀說:「吃東西都沒洗手。」
丞佑說:「喜歡吃手指頭。」
智凱說:「因為亂吃東西。」
喻儒說:「都不喝水。」
寶儀說:「我踢棉被。」
亭蓓說:「沒有多吃飯。」
安廷說:「生病了沒吃藥。」
老師藉由這個話題導入主題,再和幼兒討論「生病了怎麼辦?」並透過繪本《我要當醫生》(大采文化)讓孩子認識「醫生」這個職業所扮演的角色和工作內容,知道醫生除了幫人做健康的維護,不同科別的醫生,也從事不同的醫療行為。

生病了怎麼辦?多數的孩子知道要看醫生、吃藥,也知道要多休息、多喝水。
繪本《我要當醫生》(大采文化)
分享繪本後老師利用網路上下載的照片和孩子討論:「除了醫院,哪裡還有醫生和護士呢?」
主題和生活中偶發事件的聯結與運用學齡前孩子的學習,要從生活事件中探索、發現再獲得新經驗,從其經驗過的生活事件中學習,將更能加深其學習的印象,對其概念的建立及日後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也才能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有一天,佳偉的小腿不小心被機車的排煙管燙傷了,請了幾天的假。佳偉來上學後,孩子簇擁而上,不斷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好久沒來?佳偉說:「我的腳痛,不行走路。」老師問:「怎麼發生的?」佳偉說明受傷和看醫生的過程,老師也利用佳偉受傷的部位,引導孩子觀察包紮的方法和包紮的材料用品。

為了解孩子對醫院有哪些舊經驗,老師和孩子討論:「醫院裡有什麼?」了解孩子初步的想法後,開始著手做掛號櫃檯、領藥處。
班上孩子第一次上學,還沒有進行主題課程的經驗,更沒有製作作品的能力,因此老師以小組的方式帶領孩子一起進行情境布置的工作。
票選醫院的名稱。
這是孩子第一次進行命名活動,剛開始孩子都以自己去過的醫院來命名,老師告訴孩子要取一個專屬自己班級的醫院名稱。投票結果「鹹蛋超人」和「巧虎」票數是5:5平手,老師問孩子怎麼辦?子恩說:「再選一次」(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於是又進行第二回的投票,這時孩子緊握住手上的磁鐵,慎重其事的投下自己的一票,整個過程安靜中帶點緊張的氛圍,結果「鹹蛋超人」的名稱獲勝。
由於孩子沒有仿寫的經驗,因此由老師製作醫院招牌。
角色分配當布置好掛號處、藥劑室後,老師將搜集來的藥罐子擺上去,醫院的雛型就出來了。孩子的眼神是發亮的,一直詢問老師:「我可以當醫生嗎?」「什麼時候可以玩?」於是和孩子討論角色扮演上的各種常規問題。由於是他們第一次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建立相關的遊戲規則是一開始就必須強調的。

每次扮演遊戲時,掛上名牌就知道每個人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還可以引導孩子認識醫生、藥劑師、掛號等詞語。
由於班上的孩子是新生,因此老師也加入扮演遊戲,擔任其中的角色,提供好的遊戲行為與技巧,讓幼兒觀察學習。為了讓角色更有機動性,老師選擇當掛號小姐,一方面做示範和觀察孩子的反應,一方面協助較不敢嘗試的孩子或不知道方向的孩子進入扮演遊戲。
扮演活動持續進行幾天後,老師觀察到有的孩子能快樂且堅持扮演同一個角色,有的孩子持續力就較弱,玩一下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有的孩子能力很好一人能分飾很多角色,因此老師就趁孩子扮演時進行拍照,拍下每一個工作細節,希望透過圖表「看病的一天」,讓孩子更清楚醫護人員如何協助病人,完成看病的流程。
我的健康護照透過故事繪本《胖國王和瘦皇后》讓孩子有均衡飲食和運動的概念,並導正孩子偏食的習慣,並讓孩子運用「我的健康護照」記錄身高、體重及每天吃的食物和做過的運動。
主題和幼兒經驗的聯結 當扮演的內容與環境越接近真實的生活情境,更能落實從生活中學習的內涵。大部分的扮演遊戲都是和提供的扮演物作結合,並作有意義的組織,才能形成有趣的生活故事扮演遊戲。

扮演遊戲時,有些孩子會突然不在他的工作崗位上,因此和孩子討論:「一直不在位置上的醫生,是怎樣的醫生?」「要如何當一位好醫生?」
有義說:全部都有在看病的醫生。
偉琠說:要打針輕輕的。
子恩說:醫生要輕輕小聲的說話,也要聽病人說話。
子廷說:有剪指甲和穿白色乾淨衣服的醫生,不可以髒髒的。
Vivi說:藥藥不會很苦,醫院有很多病人。
製作健保卡在經驗圖表「醫院裡有什麼?」中,孩子提到看醫生要準備健保卡,老師將健保卡放大,讓孩子清楚知道卡片的內容及全民健保的標章,並製作成健保醫院的標示。

孩子知道健保卡有什麼內容之後,著手製作健保卡,嘗試寫上自己的出生日期。
病歷表扮演醫生的添琪在問診的過程中,試圖拿紙和玩具體溫計在寫東西,假裝記錄病人的症狀。相信這是孩子將就醫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情形,在扮演中自然而然展現出來,因此老師開始引導孩子設計病歷表。
認識各科醫生由於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對於醫生的認識大多侷限於小兒科、耳鼻喉科、牙科等科別。為了拓展孩子的視野,老師在搜集主題相關物品和醫生的分科上花了很多心思,老師嘗試引導孩子去認識較少接觸的科別,例如:生活中常見的骨科,和骨科息息相關的中醫推拿師傅。這對才剛開始走主題的孩子有些難度,於是老師先從收集相關照片開始,在路上尋找適合的科別招牌並拍攝下來。

透過圖表介紹不同科別的醫生或診所。
戶外教學-參觀牙科診所為了讓孩子近身觀察和小兒科不一樣的醫療過程,老師接洽學校附近的牙科診所,做為戶外參觀的場所。

牙科診所裡,孩子目不轉睛的看著牙醫師示範刷牙步驟。
一位小朋友自願當病患讓牙醫師檢查牙,可是躺在診療臺上好緊張喔!
參觀完牙科後「鹹蛋超人醫院」的科別,除了小兒科也增加了牙科。
打針的步驟有一天,有為小朋友因為肚子痛,臉色發白,老師請一旁的醫生先幫他看診,老師也在一旁準備藥膏幫孩子擦肚子,讓他躺在病床上休息。
偉琠:「你先休息一下,等一下我再幫你打針。」
教室裡沒有針筒,只見偉琠拿棉花棒代替針筒來打針,於是我們就和孩子討論打針的經驗,並製作了點滴。
為了讓孩子知道打針的過程,老師利用捐血的機會,拍攝捐血的過程,讓孩子透過實際的照片看到整個過程。老師將圖片製作成「捐血流程」圖表時,孩子好奇的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了:「老師在做什麼?」「護士在幫老師打針。」「喔!有流血喔!」「要從1先開始」「護士有包紮」「這是什麼啊!」
老師透過圖表解釋打針的步驟,並請孩子來示範如何打針。
開藥單 老師引導孩子認識藥品的形態有:膏狀、粉末狀、顆粒狀、膠囊等,讓孩子知道藥品分為內服和外用,並帶入數量的概念練習。
有一天,老師當病人去看病,醫生開了藥,老師就問醫生說:「這一顆藥是吃什麼的?」醫生說:「吃發燒的。」之後,活動中安排了孩子用藥須知的活動。
為了讓醫生在開藥時有明確的目標可以遵循,因此老師和孩子一同討論製作一張「用藥須知」。

「用藥須知」中加上病症的圖案,讓扮演醫生或藥劑師的孩子,很清楚知道什麼症狀要開什麼藥及數量。
孩子分組製作藥丸。
為了加強孩子數量配對的概念,老師設計學習開藥單的學習單,讓孩子可以練習操作並放置於小兒科中方便醫生開藥使用。
為了穩定幼兒數量概念,老師在學習區操作時間,引導孩子透過數字卡和自製藥丸,進行數量配對的活動。
黑藥水:為了讓製作的藥有真實性,老師思索著藥水要什麼東西來做?才能又像又可以喝?靈機一動,發現黑糖水非常好用。自從有了黑糖水,原本大家都想當醫生,現在大家可是搶著當病人喔!
設計藥袋:扮演時原本使用坊間診所的藥袋,但孩子既然已具備一些能力和概念,老師提供機會和材料,讓孩子嘗試設計藥袋。
鹹蛋超人醫院的骨科為了讓孩子對醫院的設備有更多的認識,老師講述繪本《哇!骷髏來了》故事是女巫用一顆水晶球看到骨頭的奇特現象,水晶球放在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就出現不同骨頭的形狀,讓沒有看過骨頭的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老師再透過圖文書《骨頭博士找骨頭》,介紹X光機和X光片,老師嘗試了解孩子有沒有相關的經驗,問孩子:「有沒有人照過X光片?」照過X光片的子廷,分享了X光機的造型、怎麼照的?X光片中看到什麼?照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等相關問題。
鹹蛋超人醫院的骨科,就是在這樣的探索和分享中成立的。

子廷說他是躺的照X光,身上不能戴項鍊、佛珠。
製作另一種立式的X光機。
孩子繪製的X光片,利用黑色壁報紙、白色蠟筆和剪裁成塊狀的白色保麗龍杯,表現骨頭特有的顏色。
醫療器材有了製作X光機的特別經驗,孩子對於醫療器材和用品的製作,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又陸續設計、製作了其他相關的醫療器材和用品。

製作電子血壓計,量血壓時要把手伸進保麗龍飲料杯作成的束帶裡,才能測到血壓喔!
製作多功能「清洗消毒烘乾機」,讓治療疾病的用具放進這臺機器裡,細菌全部殺光光。
體重機-提醒你,該減肥了。
注意看!身高機上面畫了刻度,保證量出來的身高,很準喔!
製作護士帽。扮演時戴上護士帽,大家就知道打針要找誰了。
製作有創意的耳溫槍,很多造形喔!你看得出來哪一個是車子造形的耳溫槍嗎?
還有另一種「量得準」的體溫計是夾在腋下測量體溫的。
再小也看得見的放大鏡。
嗯?在孩子的想法裡,原來「羊羊抓耙子」也是醫療器材,專治皮膚癢唷!
「打不痛針筒」打針不會痛喔!針筒是用紙捲軸、色紙、吸管和厚紙板做成的。
「菠菜點滴」打完這罐點滴,一定可以像大力水手一樣有力氣。 ㄒ
「神奇的藥」能治療很多奇怪的病喔!一起來看一看有「恐龍藥丸」吃了會很有力氣,「星星生髮劑」吃了會長很多頭髮,「美人魚乳膏」吃了皮膚不會癢,哇!很多耶!
這些都是大家製作的「神奇醫療器材」,可以在醫院附設一個「醫療器材販賣部」了。
小小中醫院主題開始之初,老師將中醫院的情境事先佈置好,等著孩子去發現,期待孩子發展出來不一樣的活動。但是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卻不見孩子有特別的行動出現。除了等待,老師也試圖找繪本如:華陀或神農氏的故事或骨頭的繪本,引起孩子的注意。正當老師苦思如何導入中醫的好契機時,老師手腕部位發炎,包上中藥,特有濃郁的氣味彌漫整個教室。藉這個機會,老師讓孩子幫忙拆掉手上的中藥,帶領孩子走進中醫的世界,如果沒有這個深刻的動作,發展中醫的想法也會劃下句點。

孩子小心的幫老師拆掉紗布。
孩子決定除了「鹹蛋超人醫院」,還要再開一家中醫院。
孩子累積了一些製作的經驗後,老師決定讓孩子自己製作醫院招牌,模仿照片中的招牌,分工合作製作中醫院的招牌。
有了「鹹蛋超人醫院」命名的經驗後,第二次的命名和投票過程順利多了,最後票選出來的中醫診所的名稱是「閃電麥坤」。
老師介紹煮中藥的藥壺及其他器材,讓孩子有機會觀察和操作。
小醫師用研缽搗藥,這個研缽已是國寶級的古董嘍!
如果肩膀酸痛,推拿師父會幫你按摩、推拿喔!
唉呀!手腕受傷了,沒關係!推拿師父幫你敷上中藥包紮起來,休息幾天就好了。
領藥處的藥師,向病患解釋如何服用中藥及貼藥布。
愛的傳遞 老師透過報紙的剪報,讓孩子知道社會上有許多人,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愛心,到一些機構擔任服務性的工作,這些人我們都稱他們為「志工」。老師特別介紹醫院裡志工的工作,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服務的精神與愛心,也讓孩子懂得知福惜福。福祿貝爾曾說過的一句話:「教育無他法,唯有身教。」期待你我都是孩子最佳的身教楷模。

活動將近尾聲,老師也從原本的護士、病人的角色,變成志工的身份,示範如何協助病人或醫護人員,當老師穿上志工的背心,孩子親切的稱呼老師「志工阿姨」。
扮演活動中又多了「志工」的角色後,老師和孩子討論班上的「志工」要做哪些事情?孩子們都覺得志工很偉大,希望也能當「志工」。
四、主題統整活動主題進入最後階段,孩子將先前獲得的第一手知識、經驗和技能,透過扮演、美勞創作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將主題的成果和其他班級的孩子分享。中B班和大A班的體能訓練中心,簽下特約醫院的合約,擔任體能訓練中心訓練和比賽時的醫療、防護的工作。
小班B的老師帶著孩子到中A班的「牛頓愛心診所」看病,讓小班的孩子也能拓展學習的視野,體驗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大A班的孩子主動找「鹹蛋超人醫院」簽約,希望在運動會時,協助運動員受傷時的醫療工作,討論完醫療的範圍後,兩班進行簽約的儀式。
運動會時設置的醫護站,指派醫生和護士駐守。
「牛頓愛心診所」內的部門。
小班B的老師帶著孩子,到中A班的「牛頓愛心診所」,玩看病的扮演遊戲,要先去掛號處掛號。
掛好號,請病人在候診室等護士叫名字。
穿著自製志工背心的小志工,先幫病人先量身高、體重。
護士會依照桌上顯示的號碼,按鈴叫病人進來診察室讓醫生看病。
小朋友總是怕看醫生的,護士除了安撫小病人,還要協助醫生看清楚小病人喉嚨有沒有發炎。
這個小病人肚子痛,醫生請他躺在病床上,輕輕按按肚子,再用聽診器聽一聽有沒有脹氣?
這個病人因為便秘造成肚子痛,醫生在電腦上查看有什麼藥可以開給病人吃。
醫生再將病人的症狀和開的藥,記錄在病歷表上。
這個小病人說:「我頭暈暈的。」護士協助醫生幫病人用血壓計量血壓。
醫生會依據病人的症狀決定要不要打針,注射室的護士打針前的消毒工作做的很徹底,打針也不痛喔!
有些病人需要打點滴,注射室的護士會溫柔的告訴病人:「躺著,不要緊張!我會輕輕的打針。」讓病人安心。
藥局裡的藥劑師會依照醫生開的處方籤包藥。
病人領藥時,藥劑師會詳細的告訴病人怎麼吃藥,並祝福病人「早日康復」。
診所附設的「醫療保健食品販賣部」你也可以來選購喔!
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的美語課程「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博士杜威 (John Dewey)提出的教育改革理念與方法,「從做中學習」也就是「從活動中學習」 、「從經驗中學習」使得學校裡獲得的知識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結起來。幼兒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將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讓孩子可以從實做經驗中去累積、建構自己的知識寶庫。
營造一個讓孩子主動應用英語溝通的環境「融入式課程」的優點在於中英師可共同分享相同的主題情境與資源,例如:醫院的情境、醫療用品展示桌、海報、中、英經驗圖表、符號與標示…等豐富的全語言環境,有別於分科英語的教學 ―英語老師離開教室,美語的學習情境也被帶走了。

在「Ouch! It Hurts!」這個主題當中,美語老師運用幼教師進行主題「好忙的醫院」時,所建立的對病痛與看醫生的概念,適時切入美語的單字與句型,來鷹架孩子的學習。
美語老師運用教具海報,帶領孩子認識身體部位。
利用孩子進行中文主題時對於病痛的概念,帶入英文句型。My leg hurts.
美語老師問孩子:「See a Doctor」,並將孩子們的回答記錄下來,成為了一張可以留在教室內反覆練習的經驗圖表。
幼教老師在美語課程結束後,幫忙將「Myˍˍhurts」做成了可替換詞語的句型海報,讓孩子可以在下課後作操作練習。
幼教師除了帶領幼兒布置主題情境、規劃可操作的美語角;記錄、張貼幼兒的經驗圖表,和英語教師溝通課程外,最重的是在英語課程進行中,當個聰明的學生,踴躍回答英師的提問呵!
實作與體驗融入式課程的優點在於,美語老師可以根據中文幼教課程走向與內容,切入美語課程的學習,相輔相成的鷹架孩子的學習。孩子不再只是被動的吸收,透過可操作的教具或扮演活動,讓孩子有語言創造的機會,看圖說話、說故事、扮演等,教師從旁指導,提供資源,協助孩子語言的發展。

隨著主題的發展,孩子陸續在開設的診所中,扮演醫生、護士與病人的角色。此時美語老師也隨著主題活動的進行,帶入了美語歌謠與故事。

幼教老師將孩子的扮演過程融入Tiny Story-Bandage內,製成幼兒版的Bandag故事,呼應美語課程的學習。
美語老師將醫院的扮演過程,以美語的對話進行。
幼教師在情境中擺設的藥罐子,成為了美語老師最好的教具。
中文課程在孩子學習美語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鷹架角色,導引著美語課程的走向。在這樣的架構下,孩子能夠以自己熟悉的母語學習,幫助了解背景知識與概念,進而幫助美語的學習。

童謠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口傳文學,也是語文教學中說話的暖身練習,更是日常生活裡最具親和力、最無壓力的語文基本音素覺識培養,第二外語透過童謠的吟唱,能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讓孩子想一想,什麼時候需要吃藥?When do you need medicine?美語老師將答案記錄在白板上成為一經驗圖表。
了解了medicine、pills以及ill的意義後,再帶入律動加深孩子的記憶。
請孩子們拿出自己的課本,帶孩子做認字的活動。
請孩子們在自己的課本上圈出keywords,並做圖文配對。
童謠不只是童謠,運用巧思,教師可以讓童謠成為整合孩子所學的知識媒介。圈出押韻字,了解拼音規則,孩子的音素敏感度增加了,當孩子了解童謠中的意義時,孩子的文化意識自然的也成長了。


書店書店 會員 活動 影音 服務站